雾峰杂咏十首·十·其十·戏次济若韵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锦字迢遥寄窦滔,香车有梦亦难遭。

情天运厄红羊劫,银海风生白马涛。

蓬岛何时重啖枣,瑶池往日忆偷桃。

纤纤好在麻姑爪,莫为他人背痒搔。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猜您喜欢

  • 1.《登狼山明朝·王琥远客悠悠无住心,偶来此地一登临。山连北固回江汉,潮落东溟送古今。烈火天遗孤塔迥,断云日转半山阴。兵戈莫问当年事,碧草黄沙骨未沉。
  • 2.《次韵曾光叔昙县尉宋朝·许景衡我今自笑菌生庵,才读君诗舌本甘。未暇清修齐腊八,要**冶趁春三。极知世外交从好,却厌尘中富贵酣。溪老绝无名利念,不谋耕凿即渔蚕。
  • 3.《德升尚书出示岁除用韦苏州韵前后二篇及两郎属和粲然盈轴赏叹之馀有感于中亦辄次韵书山居一时事·其一宋朝·綦崇礼寒宵送徂岁,青灯照华发。天时自代谢,人事更治忽。圣朝今中兴,正朔几书月。未作故乡归,又见新花发。稚女巧娱予,剪綵妆风物。一釂婪尾觞,颓然百忧歇。
  • 4.《别岁宋朝·释德洪新岁压已至,旧岁去不迟。我尚留不住,石火那能追。不知岁所在,凫雏喧水涯。父老相邀迓,年年知此时。梅花只落尽,又见春水肥。我本无欣喜,何尝有戚悲。想见君饮酣,一举...
  • 5.《连日行舟大东风明朝·李时勉长风吹河水倒流,对此如何销客愁。半日才行三十里,几弯还见一孤舟。商船屡过询名姓,驿吏频来问去留。计日算程关路远,菊花时节到林丘。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