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吾庐

朝代:清朝|作者:李望洋|

解组归来瞬岁馀,宜兰城北寄吾庐。

时邀明月为知己,幸有清风不弃余。

朋辈喜逢今日面,閒中补读少年书。

茫茫世局谁能识,人事沧桑迭乘除。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韵 出处:卷下。此又载连横《台湾诗乘》。

2. 作者注:「六十七日。」此诗又载连横《台湾诗乘》。

猜您喜欢

  • 1.《南风叹明朝·李东阳夕阳亭前车不发,南风吹尘暗城阙。凌云醉客噤不言,蛙声乱起华林园。城头簏车走々,洛阳少年美如玉。宫中夜半牝鸡啼,千门万户皆翻覆。九原若见杨家姑,应问妇来何太晚。
  • 2.《寄庭佐弟·其二宋朝·彭汝砺幸免葬鱼腹,更难骑虎头。少狂真忍耻,老退似包羞。蓬苇径非远,桑麻田可求。浮生一箭速,火急为兄谋。
  • 3.《赋得浙江送别元朝·刘绍大江蟠东区,云堑限吴越。连樯互来往,利涉由两浙。壮哉潮汐势,神怪日隳突。万鼓喧海门,惊涛捲飞雪。缅思䲭夷浮,沈魄郁忠烈。白马跃中流,时犹见旌节。君归且前渡,落日...
  • 4.《送吴谓远广文还会学署(辛未年作)明朝·岑徵去岁乘春返五羊,又逢春信别家乡。青毡九载人犹少,白发中旬日正长。旅食旧烦分苜蓿,留题曾记满宫墙。相思有梦频来往,水驿山程路不忘。
  • 5.《赠黄逢永明朝·李孙宸赋才江夏自家声,第五还高骠骑名。一出词坛倾左席,居然斯道破坚城。神交已见双龙合,星聚应占百里明。屈指生平俱汗漫,尊前那惜更纵横。
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观,号静斋,清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宜兰头城镇)人。幼从祖母郑氏读书,因家道中落而几乎废学。十六岁负笈堂叔家就傅读书,先后师事朱品三与俞昭文,二十岁起设馆训蒙为生。咸丰四年(1854)中秀才,九年(1859)中举人,与杨士芳、李镜如、黄佩卿、陈抟九等请将噶玛兰厅与淡水厅分学,并与杨士芳倡修仰书院及五夫子祠。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签分甘肃试用知县(十一年六月到任),历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颇有政声。获左宗棠赏识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光绪十年(1884)闻法军佔领基隆,乞假归兰阳。游宦十三年后有感于宦海浮沉,人心叵测,因此报请开去河州知州实缺,在故乡协助办理善后劝捐、清赋与团练事宜,主讲仰山书院。李氏素与鸾堂关系密切,据闻甘肃任内即有「飞鸾问政」之事,回宜兰后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当鸾生。这种由士人高度参与鸾堂活动的现象,乃台湾颇为独特的宗教现象〖编者按:参见王见川〈李望洋与新民堂--监论宜兰早期的鸾堂〉,《宜兰文献》十五期。〗。日本治台初期,李氏获聘为宜兰支厅参事,授绅章,且为宜兰参加「扬文会」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两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与女婿张镜光校订发行,目前流传的版本乃龙文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二辑(以下简称《汇刊》本),并参考陈汉光《台湾诗录》(以下简称《诗录》)、连横《台湾诗乘》(以下简称《诗乘》)、《台湾省通志》(以下简称《通志》)、《宜兰县志》(以下简称《县志》)等文献进行编校。(黄宪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