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邸思家

朝代:清朝|作者:李望洋|

极目天涯万里馀,谁教塞雁为传书。

乡心日逐河流远,宦迹时随柳影疏。

瓦鹊有情应语汝,野花虽艳岂芳予。

鹓班散后閒无事,静坐窗前想故居。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韵 出处:卷上。此又载连横《台湾诗乘》。

2. 作者注:「六八日。」此诗又载连横《台湾诗乘》。

猜您喜欢

  • 1.《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朝·苏轼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 2.《劝学唐朝·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3.《原隰荑绿柳唐朝·温庭筠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 4.《题江村图元朝·杜本树林蓊蔚水萦环,知是江南何处山。几载幽并倦行役,按图欲借屋三间。
  • 5.《访刘须溪元朝·周钧山西山一帘雨,相对在云边。取履今何代,回头恐是仙。半生空四海,一句可千年。归去龙须下,桃花屋角烟。
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观,号静斋,清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宜兰头城镇)人。幼从祖母郑氏读书,因家道中落而几乎废学。十六岁负笈堂叔家就傅读书,先后师事朱品三与俞昭文,二十岁起设馆训蒙为生。咸丰四年(1854)中秀才,九年(1859)中举人,与杨士芳、李镜如、黄佩卿、陈抟九等请将噶玛兰厅与淡水厅分学,并与杨士芳倡修仰书院及五夫子祠。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签分甘肃试用知县(十一年六月到任),历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颇有政声。获左宗棠赏识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光绪十年(1884)闻法军佔领基隆,乞假归兰阳。游宦十三年后有感于宦海浮沉,人心叵测,因此报请开去河州知州实缺,在故乡协助办理善后劝捐、清赋与团练事宜,主讲仰山书院。李氏素与鸾堂关系密切,据闻甘肃任内即有「飞鸾问政」之事,回宜兰后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当鸾生。这种由士人高度参与鸾堂活动的现象,乃台湾颇为独特的宗教现象〖编者按:参见王见川〈李望洋与新民堂--监论宜兰早期的鸾堂〉,《宜兰文献》十五期。〗。日本治台初期,李氏获聘为宜兰支厅参事,授绅章,且为宜兰参加「扬文会」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两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与女婿张镜光校订发行,目前流传的版本乃龙文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二辑(以下简称《汇刊》本),并参考陈汉光《台湾诗录》(以下简称《诗录》)、连横《台湾诗乘》(以下简称《诗乘》)、《台湾省通志》(以下简称《通志》)、《宜兰县志》(以下简称《县志》)等文献进行编校。(黄宪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