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抚军徐树人夫子(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其二

朝代:清朝|作者:吴子光|

旌旗初指女牛垣,万里欃枪不见痕。

赤嵌城高光日月,紫琅山远荡乾坤。

参苓药笼储珍味,桃李公家说感恩。

喜是八荒开寿域,流民无复绘监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陈汉光《台湾录》

2. 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行路难·缚虎手宋朝·贺铸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酌大斗,更为寿,青鬓长青...
  • 2.《归大五侄天觉砚宋朝·艾性夫脉暖犹涵老藓斑,眼花仍带泪痕潸。厄於劫火元无恙,意在斯文尚苟完。一片墨光留手泽,浑家黄色上眉间。只消半滴冰蜍水,涨起满村烟雨寒。
  • 3.《游白马寺逢安心上人宋朝·释德洪伞盖山前曾卓锡,晋安王初造禅室。水火定成人未知,部曲不前马辟易。床边卧虎如睡犬,王虽及门不敢入。冰雪亲瞻道德容,再拜平生愿心息。两泉俱出雌雄龙,玉壳灵龟蛇五色。...
  • 4.《题陈季慈仙湖小筑二首·其一明朝·何吾驺高阁俯江城,亭虚入籁清。雨过开锦雉,翠合锁云坪。倚笛山情冷,焚香月影横。牙签藏万轴,不借世间名。
  • 5.《楚雄道中明朝·李本固山行亦不恶,疏雨夜来过。祇觉峰峦秀,谁云瘴疠多。人家依水竹,僧寺隔烟萝。越岭分林莽,遥闻伐木歌。
吴子光(1819~1883),原名儒,字士兴,后因业师宋心珠(名其光)之贶,改今名,号芸阁,别署壑,晚年自号铁梅老人或铁梅道人。原籍广东嘉应州,生于清嘉庆廿四年(1819),卒于光绪十九年(1883),年六十五。青少年时在家乡熟读儒家经典,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及稗官野史,然屡试不进,遂于道光十七年(1837)渡台,后寄籍台湾淡水,以课馆为业,暇则以诗文自遣。长于诗,尤长骈体。同治四年(1865)中举,受知于台湾道台徐宗干,充幕僚多年。同治七年(1868)应淡水知府陈培桂聘,参与《淡水厅志》之修撰。光绪四年(1878)应聘主讲文英书院。是年,彰化望族三角仔庄吕氏新葺筱庄,聘子光设教其中,宾主殊相得。从其游者除吕氏兄弟外,尚有:傅子亦、丘逢甲、谢颂臣及子光之侄吴师廉等。大抵而言,晚清本土才学之士,尽萃于斯。筱云轩藏书数万卷,无所不备,吴子光曾为之作藏书记。逝后,吕家礼葬之,并恤其家,越年,复出资刻其书。王《台阳诗话》称其诗「专学晚唐」,「杰句名篇,美不胜录。」从〈小草拾遗序〉可知其少时好赋,原存有古律赋百馀篇;中年后,以近体诗为主要创作对象,亦存有二百多首,惜多所亡失。芸阁博学多才,然一生遭际不佳,「欲伸其文章报国之志而不可得」 。于是,以东坡自况,名其文集为《一肚皮集》。共十八卷,于光绪元年(1875)刊刻行世,附诗作《小草拾遗》一卷。又著《三长赘笔》十六卷、《经馀杂录》十二卷。则诸史绪论、书后题跋、古今词语、词林典实之类。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尝辑其有关台湾史迹稿为《台湾纪事》,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十六种。民国六十八年(1979)中华民国史迹研究中心得其稿本,辑印为《吴子光全书》,民国九十年(2001)又由龙文出版社重印出版。今以《一肚皮集》所附《小草拾遗》为底本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