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颂(亦名《灭罪颂》)

朝代:唐朝|作者:惠能|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注释

1.

2. 亦名《灭罪颂》

猜您喜欢

  • 1.《读戎昱诗有作二首·其二宋朝·蔡珪来时西郊林,木末秋未老。借箸数归日,乃复见冬杪。心驰倚门望,望我绵绵道。惭愧戎子诗,在家贫亦好。
  • 2.《偈四首·其二宋朝·释守智昨日高山看钓鱼,步行骑马失却驴。有人拾得骆驼去,重赏千金一也无。
  • 3.《寿夏司马·其二明朝·佘翔司马云台望,大夫雪苑才。清风闻八郡,紫气近三台。阁静鱼频挂,庭閒鹤正回。此时瞻法象,应可拟蓬莱。
  • 4.《渡峡寄尧衢明朝·佘翔峡江片片锦帆开,谁抱凌云作赋才。迟尔凤凰山下客,乘风还上钓龙台。
  • 5.《新春明朝·沈安王东风一夜早春来,梅萼飘香帐殿开。旋簇五辛宜稔岁,太平无日不衔杯。
惠能的诗词曲代表作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