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赠蜀中尹使君惺麓二首·其一

朝代:明朝|作者:董其昌|

溪藤即是无弦琴,能写高山与流水。可堪岐路黯销魂,更奏清猿三峡里。

猜您喜欢

  • 1.《点绛唇·春愁宋朝·赵鼎香冷金炉,梦回鸳帐余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 2.《追和张外史游仙诗·其八元朝·余善高驾飙车过大瀛,神官报道褚三清。新裁鹅管银簧涩,一曲元云鼓未成。
  • 3.《废寺元朝·释英白昼閒房一两僧,山门深掩藓花青。西风不管钟鱼破,自在斜阳语塔铃。
  • 4.《渡泖登塔清朝·廖景文古塔凌波立,烟村万绿分。铎声寒似雨,帆影淡于云。景埒金山寺,仙怀玉笥君。秦城渺何在,渔唱倚阑闻。
  • 5.《虎溪三笑明朝·吴实远公三笑地,陶陆是同流。明月清溪晚,凉风碧树秋。高怀轶今古,馀韵出林丘。自愧牵缨冕,宁同莲社游。
董其昌的诗词曲代表作

董其昌(1555年2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 董其昌擅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