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石遗翁长男公荆

朝代:清朝|作者:陈三立|
残年未灭思儿泪,今与而翁共此悲。
我只吞声延气息,而翁犹及费文辞。
互为药误天难问,独许才强世所期。
料得九冥怜二老,兵戈相望更何之。

猜您喜欢

  • 1.《南巡歌八首次韵·其六明朝·王立道苍梧云深悲帝心,龙旟春向湘江浔。太史由来知圣孝,虞人何事献官箴。
  • 2.《感雁明朝·何吾驺万里衡阳未复归,嗷嗷岂为稻粱肥。帛书曾否传苏武,塞外于今使节稀。
  • 3.《镇海楼和何文起明朝·李之标粤王台畔北,面面俯崚嶒。胜地怜今昔,雄图几废兴。苍茫残碣在,寂寞野烟凝。不尽登临意,秋风感慨增。
  • 4.《遣愤四首·其四清朝·毛澄极目萧条四海空,孤臣草莽泣秋风。十年刍秣军无用,百两金缯国已穷。赵社未墟由将帅,吴宫虽沼亦英雄。冰天尚有桥山泪,洒遍龙沙万木红。
  • 5.《别江右·其一清朝·王新命昔来南浦日,此地只孤城。黾勉行吾拙,艰难任世情。有心筹国用,无力赡民生。赢得清风去,飘然两袖轻。
陈三立(1853年10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