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蹇秀才赴临洮

朝代:唐朝|作者: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翻译/译文

译文
怅望一日千里,如今头上有了白发
还想奔赴阳谷,不嫌陇山高。
可见纸笔,随身只带宝刀。
预料你终能自致高位,建功立业的地方就在临洮。

注释
⑴临洮:即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当时已成为边境重镇,属陇右节度使管辖。
⑵二毛:头发黑白相间,俗称白头发。
⑶阳谷:地名,在今甘肃淳化北。
⑷倚:指倚可待的敏捷才思。典出《世说新语·文学》篇:“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绝可观。”后人多据此典以“倚马”形容才思敏捷。雄笔:犹雄文。唐 王勃《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雄笔壮词,烟霞照灼。”
⑸勋业:功业。《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

赏析/鉴赏

  此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天。蹇秀才不知何人。大概这位蹇秀才与高适相似,都是久沉下僚,想到战场上去争取功名,因此高适创作此诗鼓励他。
高适的诗词曲代表作
高适(700年—765年),汉族。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今河南商丘),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