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三十一·郑客西入关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古诗简介

《古·郑客西入关》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前夕,诗人对战争有所预感,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

注释

郑客西入函谷关,走啊走啊走不停。

在平原遇到华山神,骑着白走下山来。(问他去哪里?答曰去咸阳。)

山神请他带璧给水神说:明年秦始皇要死了!(天下将要大乱了!)

秦国人听到这消息,交相传说道:我们快逃吧!

去哪里?都去桃花源!永与乱世别!

赏析/鉴赏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

汉书·五行志》引《史记:“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华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因言今年祖龙死。’”

史记》所载的故事比较完整,用了一百零三字。《汉书》抓住故事的中心,只用了五十字,且由于素车白从华山而下这一点染,增强了神话色彩,但仍然只是文章,而不是诗。

李白据《汉书》所载的故事写成了本诗前六句。他将故事凝炼为二十五字,且诗意盎然,极具神话色彩。首句“郑客西入关”,改“关东来”为“西入关”既表明出发地,又表出目的地,极尽简括之能事。诗人增添了“行行未能已”一句,既写出了郑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又点出了道远且长,还暗示了秦法森严,行路程期有所规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种惶恐赶路的心情。只这一句便平添了无限意韵。“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两句,先把鲜明的形象送到读者的眼前:“唉!来了一位白神人!”然后再补叙原委,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活。第五句“璧遗镐池君”,把“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凝缩得非常精致。第六句“明年祖龙死”,预报了秦始皇的死讯。

以上六句,只是李白复述故事,其长处也不过是剪裁点染得宜,而还不足以见此诗之特点。李白的超人之处在后四句。陶渊明有《桃花源诗》,“世外桃源”尽人皆知。李白把这一故事和上面六句中的故事掺和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隐居,就是因为他们得知郑客从华山君那儿得来祖龙将死、秦将大乱的消息。所以七八两句用“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便把两个故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了。“相谓”二字使秦人传说时的神情跃然纸上,“吾属可去矣”则写出了他们坚决而又轻的心情,这些都是此诗的神妙之处。

最后诗人以“一往桃源,千春隔流水”两句结束全诗。“春”字,承桃春开,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说明他对桃花源的赞美。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恶。是啊,一旦进了世外桃源,就永远与这混浊纷乱的人寰相隔绝了。

诗人写诗时可能预感到安史之乱的某些征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

李白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时跟随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