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简介

秋分(autumnal equinox),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到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等长。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同“春分”日一样,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4季开始划分四季,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之日正居于秋季90天的中间,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岭”。秋分过后,太阳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于夜,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秋分节气阴阳均衡,正合中华文化追求的平衡之道。此时暑热消退而寒凉未至,正是一年中气候最适宜的时节。

“秋分”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古人将秋分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秋分自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竖鸡蛋、粘雀嘴、拜月、放纸鸢等。2018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黄景仁·关于秋分的古诗(共1首)

  • 1.《道中秋分清朝·黄景仁 万态深秋去不穷,容程常背伯劳东。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阊阖风。瘦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听空空。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度清霜压断蓬。
黄景仁的诗词曲代表作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
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