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格律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一剪梅词牌格律对照

一剪梅词牌更多信息
  • 正体格律对照例词:《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
    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代表。此调以周词、吴词为正体,若卢词、张词、蒋词之添韵,曹词、李词之减字,皆变体也。 此词前后段第二句、第四句、第五句俱不押韵,宋词惟周紫芝“无限江山”词与之同。 周词前段第二句“两岸斜阳”,“两”字仄声,谱内据之,馀悉参所采诸词。

    中仄平平中仄。中中中中句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

    一剪梅花万样。斜插梅枝,略点眉。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误相

    中仄中平中仄。中中平中句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

    夜渐寒深酒渐。袖里时闻,玉钏轻。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

  • 变体一格律对照例词:《一翦梅·赠友人
    变体一,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以吴文英《一剪梅·赠友人》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四句押韵,宋元人俱如此填,惟汪元量词前后段起句“十年旧事漫咨嗟”,“玉人劝我酌流霞”与此平仄全异,恐非定格,不便参校。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远目伤心楼上。愁里长眉,别后蛾。暮云低压小阑。教问孤鸿,因甚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瘦倚溪桥梅夜,雪欲消时,泪不禁。剪成钗胜待归。春在西窗,灯火更

  • 变体二格律对照例词:《一剪梅·灯火楼台万斛莲
    变体二,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以卢炳《一剪梅·元宵》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五句俱押韵,宋词无别首可校。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灯火楼台万斛。千门喜笑,素月婵。几多急管与繁。巷陌喧。毕献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乐与民偕五马。绮罗丛里,一簇神。传柑雅宴约明。尽夕留。满泛金。 

  • 变体三
    变体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两叠韵。以张炎《一剪梅·剩蕊惊寒减艳痕》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二、三句,第五、六句俱叠韵,有程垓、刘克庄、刘拟、方岳、欧良、虞集诸词可校,但刘克庄词换头句“阶衔免得管兵农”与此平仄全异。又宋无名氏词前后段第二、三句,第五、六句俱用“量”字韵者,系独木桥体,因词俚不录。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剩蕊惊寒减艳。蜂也消。蝶也消。醉归无月傍黄。知是花不是花

    平中中中仄中。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留得闲枝叶半。好似桃。可似桃。小楼昨夜雨声。春到三。秋到三

  • 变体四格律对照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
    变体四,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六平韵。以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为代表。此词每句用韵,与第二、三句,第四、五句用叠韵者不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一片春愁待酒,江上舟,楼上帘。秋娘渡与泰娘,风又飘,雨又萧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何日归家洗客?银字笙,心字香。流光容易把人,红了樱,绿了芭

  • 变体五格律对照例词:《一剪梅·不占前村占宝阶
    变体五,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以曹勋《一剪梅·不占前村占瑶阶》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二、三句作七字一句,与诸家异,见《松隐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不占前村占宝。芳影横斜积渐。水边竹外冷摇春,一带冲寒,香满襟怀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管领东风要有。频携歌酒上春。直须日日玉花前,金殿仙人,同赏同

  • 变体六格律对照例词:《一剪梅·秋雨感悲
    变体六,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以赵长卿《一剪梅·秋雨感悲》为代表。此词前段结句七字。按李清照词“雁字来时月满楼”,又《乐府雅词》“明日从教一线添”,皆作七字句,与此同,盖《一剪梅》之变体也,旧谱谓李词脱去一字者非。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霁霭迷空晓未。羁馆残灯,永夜悲。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睡又不成梦又。多愁多病,当甚风。真情一点苦萦人,才下眉尖,恰上心

一剪梅词牌沿革

宋代时候,人们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古代时候,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如《荆州记》记载陆凯范晔的故事:“陆凯自江南,以梅花一枝寄长安范晔,赠以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诗人刘克庄有句:“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寄一枝。”词牌“一剪梅”,即是取此意而生。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万样娇”句,取以为名。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名“玉簟秋”。 

北宋新声,李清照词与周词格律相同。李清照体为重头曲,平韵,用韵较稀,四字句占全词三分之二,而且前后段两结句均为仄仄平平式,故音节和婉明亮。宋人又于每句用韵,形成别体。蒋捷词与李清照体同,只是每句用韵,因韵位极密,故音节更为明快响亮,音韵谐美,甚为南宋以来词人喜用。蒋词情调流畅轻快,亦是宋词名篇。刘克庄词则具另一格,其《余赴广东实之饯于亭》:“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此词粗率狂放,亦能体现调体声情。南宋民间喜用此体以为戏谑,如南宋末年朝廷于湖南经量土地,一位士人作词: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著经量,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南宋末年元蒙军围攻襄樊,朝廷权奸却在粉饰太平,一位低级官员作词云:“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贾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可见此体之体性又具俚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