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词牌名)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范仲淹的《苏幕遮》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苏幕遮词牌沿革

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幕,一作“莫”或“摩”。这个曲调源于龟兹乐,本为唐高昌国(高昌故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民间于盛暑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中唐高僧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亦同‘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指中国,慧琳为疏勒国人。)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罗缩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这个曲调一般认为在唐以前的北周时已传人中原,初唐时浑脱舞曾盛行一时,《旧唐书·张说传》:“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观之。”那时不在七月举行,而是在寒冷的腊月。《旧唐书》中宗本纪云:“(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十二月丁未,作泼寒胡戏。”《新唐书·宋务光传》载并州清源尉吕元泰上中宗书日:“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日‘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书》曰:‘谋,时寒若。’何必赢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说明这个舞乐是“胡虏之俗”,人们在路上灌水相泼,鼓舞跳跃而索寒。据学者考证,“浑脱”是“囊袋”的意思,原指用牛羊皮制成的革囊,可作渡河的浮囊,也是西域游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故称之为“泼寒胡戏”,而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宋·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载“高昌”之俗云:“俗多骑射,妇人带油帽,谓之苏幕遮。”近人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苏幕遮》的曲名正是源于歌舞者的这种服饰,因而得名。唐玄宗时,由于这种“泼寒胡戏”被朝臣视为胡虏之俗而有伤化,玄宗于开元元年(713)十二月七日,曾颁诏书《禁断腊月乞寒敕》,使此俗一度“禁断”,但在上面慧琳的表述中,“苏幕遮”在民间仍得以保存,只是由以前的十一月变为七月初,“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且由泼寒的胡戏变成了驱鬼消灾的民俗。

据《唐会要》卷三十三载,唐时《苏幕遮》有三曲,分属沙陀调(正宫)、水调(歇指调)、金风调,天宝十三载改曲名,沙陀调者改名“宇宙清”,金风调者改名“感皇恩”(与《教坊记》所载“感皇恩”无涉),水调者不改。此调唐时曲辞原为七言声体,玄宗时宰相张说《燕公集》卷十载《苏摩遮》五首,皆作七言绝句体,有和声。其一云:“《摩遮》本出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张说于题下注云:“泼寒胡戏所歌,其和声云‘亿岁乐’。”《苏幕遮》又有长短句体,录于敦煌曲传辞,有“聪明儿”二首及《五台山曲子》一套六首(均见《全唐五代词》卷七“敦煌词”),注“寄在《苏幕遮》”。敦煌曲子词中这八首《苏幕遮》均为双调,六十二字,体格与宋时所传《苏幕遮》悉同。可见唐人的创调之功,有宋词人即沿用此体。宋·周邦彦《清真集》入般涉调(黄钟羽)。周邦彦词有“鬓云松”之句,故又名“鬓云松令”。 

此调为重头曲,每段由两个三字句、两个四字句、两个五字句和一个七字句组成,句式富于变化,韵位适当,调情和婉。范词为怀旧之作,很能体现此调特点。周邦彦词写夏景:“燎沉香,消溽暑。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宋人多以此调抒写闲适情趣,亦用以酬赠友人。宋季柴元彪《客中独坐》抒写旅愁,流美和婉,为此调优秀之作:“晚晴初,斜照里。远水连天,天外帆千里。百尺高楼谁独倚。滴落梧桐,一片相思泪。又嘶,风又起。断续寒砧,又送黄昏至。明月照人人不寐。愁雁声声,更切愁人耳。”

苏幕遮格律对照

  • 正体格律对照例词:《苏幕遮·碧云天
    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代表。此调只有此体,宋元人俱如此填。 前段第三、四句,梅尧臣词“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乱”字、“”字俱仄声。第五句,苏轼词“一局选仙逃暑困”,“一”字、“选”字俱仄声。第六、七句,苏词“笑指尊前,谁向清宵近”,“笑”字仄声,“谁”字平声。后段第三句,张先词“回首旗亭”,“回”字平声。第四句,苏词“谁敢争先进”,“谁”字平声。第五句,杜安世词“独上高楼临春霭”,“独”字仄声。杨泽民词“溪上故人无恙否”,“故”字仄声。第六、七句,张先词“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两“天”字俱平声,“有”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若《草粹编》无名氏词前段起二句“与君别,情易许”,别字仄声,此亦偶然,不必从。

    仄平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碧云天,黄叶。秋色连波,波上寒烟。山映斜阳天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

    仄平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黯乡魂,追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酒入愁肠,化作相思

苏幕遮词牌作品

  • 1.《苏幕遮·碧云天宋朝·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2.《苏幕遮·燎沉香宋朝·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3.《苏幕遮·草宋朝·梅尧臣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 4.《苏幕遮·燎沉香宋朝·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 5.《苏幕遮·送春清朝·高鹗日烘晴,风弄晓,芍药荼醾,是处撄怀抱。倦枕深杯消不了,人惜残春,我道春归好。絮从抛,莺任老,拼作无情,不为多情恼。日影渐斜人悄悄,凭暖栏杆,目断游丝袅。
  • 6.《苏幕遮·劝长安道众元朝·马钰 苦海中,劳四大。竞利争名,个个皆宁耐。争把元阳都损坏。前有轮回,著甚机谋解。道门中,超三界。太上巾包,悟者欣然戴。意净心...
  • 7.《苏幕遮·述怀元朝·王处一 我风狂,真九百。豁荡乾坤,爽气犹嫌窄。大道通融非有隔。地静天清,寸步轻轻蓦。晚云收,秋月白。万象参罗,灿灿流清色。休道东...
  • 8.《苏幕遮·姜钟二公法名元朝·王处一 钟守中,姜守静。接引丹阳,济度诸灵性。志恳心坚人尽敬。远近闻风,一布钦真圣。到如今,谁复听。工匠艰难,倒把锋芒骋。多少良...
  • 9.《苏幕遮·帕腹清朝·郑文焯 剪霞单,兜月小。豆蔻新梢,春染郎怀抱。半幅罗云双玉罩。吹蕊挼香,漏泄红情早。
  • 10.《苏幕遮·篆烟销清朝·赵我佩篆烟销,灯焰灭。帘捲西风,吹作漫天雪。梦里云山千万叠。便不相思,也化双飞蝶。漏声残,谯楼歇。一霎相逢,一霎轻离别。悟到空空如水月。纸帐梅花,依旧音尘绝。
  • 11.《苏幕遮·嫩烘霞清朝·萧恒贞嫩烘霞,娇腻雨。一树桃鬟,艳到红如许。别后花开今几度。门掩东风,寂寞谁为主。乍春来,春又去。无计留春,怎个留人住。燕子泥香晴昼午。梦影分明,记得双栖处。
  • 12.《苏幕遮·秋风深近现代·陈逸云秋风深,枫叶舞。南北繁华,战后成焦土。满目凄凉谁共语。遥望岭南,烽火迷归路。远山明,帆影聚。无恙湘江,知否离人绪。浪卷惊涛声似诉。怒吼浯溪,莫教胡儿渡。
  • 13.《苏幕遮·波生寒、风却暑近现代·饶宗颐波生寒、风却暑。细数花须,差个人儿语。多少桃枝刚著雨,莫问玄都,燕麦风中举。塞鸿归,楼燕去。如海闲愁,坐困长羁旅。似我朱颜非故否。俊眼相看,忆送君南浦。
  • 14.《苏幕遮·训徒众元朝·王哲 弟兄懑,事下手。与世相逢,日日长钤口。休论汞铅并卯酉。开阐绛宫,自在逍遥走。二仪真,三耀秀。我欲亲传,未肯相成就。直待同...
  • 15.《苏幕遮·到莱州,复归宁海辞坟元朝·马钰 此回来,缘甚故。不谓营生,不为儿和女。不谓荣华夸五裤。思忆劬劳,特地辞坟墓。奠酒时,开地府。九祖生天,共结神仙侣。非是修...
  • 16.《苏幕遮·玉炉香清朝·顾贞观 玉炉香,谁与共。旖旎烟丝,吹出罗帱缝。双鬓怯翻寒髼松,才话分携,已做天涯梦。
  • 17.《苏幕遮·感怀清朝·许禧身恨丝丝,情缕缕。如此心肠,却向谁人语。泪痕恰是春朝雨。欲把悲肠,抛去偏难去。絮庭寒,莲漏数。一片冰轮,怎解侬心苦。欲乞姮娥相代诉。何日飞升,得返瑶台住。
  • 18.《苏幕遮·离情清朝·万树彩分鸾,丝绝藕。且尽今宵,且尽今宵酒。门外驴驹声早骤。恼煞长亭柳。倚秦筝,扶楚袖,有个人儿,有个人儿瘦。相约相思须应口。春暮归来,春暮归来否。
  • 19.《苏幕遮·莫端身元朝·王哲 莫端身,休打坐。摆髓摇筋,嘘咽稠粘唾。外用修持无应和。赢得劳神,枉了空摧挫。要行行,如卧卧。只把心头,一点须猜破。返照回...
  • 20.《苏幕遮·采壶中元朝·高道宽 采壶中,凝日月。片饷工夫,锻炼无休歇。满岸芦花白如雪。丹蕊飞来,教我如何说。道无明,真一诀。得也第庐,自在闲守拙。直待鹤...

参考资料

1.  (清)舒梦兰编撰;王新霞,杨海健注解.白香词谱 学词入门第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7-169
2.  谢桃坊.唐宋词谱粹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