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贺狄巽公长郎九乾新婚

词牌名浣溪沙|朝代:清朝|作者:张一麟|

用九乾元见在田。

海虞瑶岛咏胡天。

武襄门第月长圆。

西洛才名称国宝,东莱博议本家传。

戴铜面具拜张仙。

注释

1. 押先韵

猜您喜欢

  • 1.《赠别王十七管记唐朝·高适故交吾未测,薄宦空年岁。晚节踪曩贤,雄词冠当世。堂中皆食客,门外多酒债。产业曾未言,衣裘与人敝。飘飖戎幕下,出入关山际。转战轻壮心,立谈有边计。云沙自回合,天海...
  • 2.《满江红·雨后荒园宋朝·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诘。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堂上...
  • 3.《摘豆示辕元朝·李昱山居既幽寂,何以娱清昼。呼儿启柴扉,共摘园中豆。缤纷渐盈把,微雨湿衣袖。追思菽水奉,岁月不可又。虽无然萁戒,兄弟缺相觏。乾坤浩茫茫,我独守孤陋。生涯固云好,终焉...
  • 4.《云瀑亭明朝·王学曾杰构临丹壑,飞轩策胜游。翠崖千仞碧,奇瀑一岩幽。芳径浮觞处,良朋笑咏俦。夕阳西岭没,榄胜尚淹留。
  • 5.《雪巢明朝·朱纯岁寒聊遂一枝栖,回首尘寰久息机。鸣凤谩誇阿阁稳,惊乌空绕月林飞。梅花香暖春先透,松籁声沈鹤未归。几夜展书当户读,六花光映薜萝衣。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人。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甲午中日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响应,轰动全国。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与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经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1943年10,因病逝世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