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赠别云从

词牌名南浦|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一卷锦囊诗,赌黄河,几处旗亭曾画。

琴剑倦依人,氋氃鹤,个是竹林流派。

浩歌归去,两肩风月无牵挂。

卖赋千金贫似旧,都付酒钱花债。

故乡山水招人,羡青鞋布袜,者番尘外。

松菊径犹存,园虽小,差胜洛阳佐廨。

梦中綵笔,閒来聊写渔樵话。

时事从今须绝口,莫遣流俗惊怪。

注释

1. 押词韵第五部

猜您喜欢

  • 1.《醉桃源·赠卢长笛宋朝·吴文英 沙河塘上旧游嬉。卢郎年少时。一声长笛月中吹。和云和雁飞。惊物换,叹星移。相看两鬓丝。断肠吴苑草凄凄。倚楼人未归。
  • 2.《愚溪宋朝·沈辽愚溪水中多圆石,水边竹树山如壁。夫子幽栖十二年,至今使人长叹息。
  • 3.《次韵叶权之南宫春兴宋朝·慕容彦逢三年客京华,雰埃侵鬓绿。花时岂相关,藜藿欣自足。故春锁胶庠,庭槐如兔目。沂风清昼吟,璧水泛晨瞩。今我复来兹,芳菲照华屋。日长帘幕深,欠伸倦晴燠。英英同舍郎,文采...
  • 4.《次韵高尚朴初归草堂元朝·释妙声乱定吾犹在,庭花草自荣。忧时双鬓白,去国一身轻。墟落人烟少,关河野燹明。田园半芜没,无力倩人耕。
  • 5.《同施仲宣黄惟聚尧衢游九鲤湖分得齐字·其四明朝·佘翔倚杖看飞瀑,空山日渐西。云中思跨鲤,水底欲燃犀。梦觉星初聚,诗成马正嘶。避秦还此地,何日重攀跻。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