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陆游在中年以后,反对写艳词。他的《跋〈
花间集〉》说 :“《
花间集》皆唐末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 长短句序》说 :“
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这首词绮艳颇近《花间集 》,当是
少年时的作品。完全不同于
陆游失意后的创作意境。词是摹写一个上层妇女在
春天中的孤独、
寂寞的
生活的。写她午后无聊,只好躺在床上打发这些难捱的时光。反而却又引起了女主人公的诸多心事,只能是更加愁了。上片起二句 :“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 后句用晚唐方棫
诗“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
夕阳如有意,长傍小窗明”的句意,以窗外斜日点明
时间,一“绿”字渲染环境 ,“偏”字即方诗的“ 如有意”;前句写金鸭形的香炉中余香袅袅,点明主人公身份,近于
戴叔伦《
春怨》诗“金鸭香消欲断魂 ,
梨花春雨掩重门”,
李清照《
醉花阴》词“薄
雾浓
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所写的情景。这情景,看似高贵幽雅 ,仔细品味却透露孤独无聊。“兰膏香染
云鬟腻,钗坠滑无声 。”由闺房写到房中人,即女主人公,装束华贵,但孤独无聊的情绪反而透露得更分明。正因为无聊才将自己从上到下的梳妆打扮了一番,美丽的头发“兰膏香染”,却无人来欣赏。“钗坠滑无声”,正如
李贺《
美人梳头歌》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
欧阳修《
临江仙》 :“凉波不动簟纹平。水晶双枕,旁有堕钗横。中的
团圆的“双枕”,正可反衬出女主人公冷清的“单枕”。美好的时光,却是如此的令人
伤感。由此,对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绪,我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了。
下片开头两句 :“冷落
秋千伴侣,阑珊打
马心情”。 正面写主人公的寂寞 。她不但
离别了心上人,深闺独处,而且连同耍秋千的女伴也很少过从。女伴“冷落”,
自然自己的心情也更为“冷落”,前者正好反衬了后者 。“打
马”之戏,是宋代妇女闺房中的一种游戏 ,词中主人公的心上人不在 ,女伴“冷落”,“ 打
马”心情的“ 阑珊”,自可想见。正因为如此,以前爱玩的“打
马”游戏,由于女主人公的孤独无聊,也变得索然无味了。进一步点明了她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既然没了玩耍的兴趣,也
无可去之处,更无出门的心思,当然就只好仍在“绣屏”旁边的床上捱着,朦胧之中 ,做起了白日梦。梦说“潇湘”,暗用
岑参《
春梦》诗 :“
洞房昨
夜春风起,遥忆美人(这是指所爱的男性)
湘江水。枕上片时
春梦中,行尽
江南数千里。”作为典故,即写在梦中远涉异地 ,去寻找心上人 。“潇湘梦”,更加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寂寞无聊,反映出女主人公的牵挂。独个人守空房的处境,好令
人心烦。唯有做白日梦来减轻内心的痛楚。可是,这白日梦不是说做就做的,得来颇属幸运。可偏偏老天与她过不去。做了一个好梦,却又好境不长,偏被春莺的啼声“惊断”。
金昌绪《
春怨》诗:“打起
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冯延已《
鹊踏枝》词 :“浓
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同样写莺声虽美 ,但啼醒人的好梦,那就颇煞
风景,颇为恼人了。陆词把惊梦放在莺啼之前写,使两者的关系,似即似离,又不写出怨意,显得比较婉转含蓄,避免了情调
悲凉。
这是
陆游少数的艳词之一,写得旖旎细腻。然只写“ 艳”,不写“ 怨”,“ 怨”在“艳”中。虽透露了一些“ 怨”意 ,又能怨而不悲;虽写得较“艳”,又能艳而不亵。读起来,不带色情气味,也不会引人过分伤感。这说明陆游后来虽反对《 花间》,而早年词却也能得《花间》胜处而去其猥下与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