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庚戌上巳后六日,亚子自魏塘归来,道出芦中,阻风雨留泊。醉后赋此奉赠

词牌名高阳台|朝代:清朝|作者:沈昌眉|

两桨烟波,一床书画,倦游人倚孤舟。十里分湖,长天秋水同浮。

东风不与周郎遍,误归期、停泊芦洲。蓦相逢,只道寒暄,不道离愁。

酒香茶熟人来候,况数年阔别,小作勾留。醉月飞觞,歌呼声彻高楼。

奇缘萍水无端合,尽连床、共话难休。且商量,文社因缘,诗社风流。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浣花泛舟和韵宋朝·吕陶野店村桥迤逦通,蜀江深处茂林中。花潭远漾春波绿,綵阁相迎画舫红。修岸几朝经密雨,芳樽尽日得清风。诗翁旧隐知何在,且事嬉游与俗同。
  • 2.《寄龟翁史君宋朝·释元肇添藁近方开,传从越上来。不曾经道句,真个是仙才。禹庙题新在,兰亭到几回。莫教儿辈觉,瓜戍恐相催。
  • 3.《九日登山明朝·江禹奠东篱菊蕊半含黄,酒伴何须定故乡。寄语柴桑陶处士,百年风物几重阳。
  • 4.《舟中望桐庐县有怀明朝·佘翔青山历历隐人家,挂席中流海日斜。依旧桐庐江上县,经过不见木奴花。
  • 5.《登叙州溪山一览楼明朝·李春先铁戟烟销戍垒残,危楼喜见峙江干。地经转战云常黑,天入悲歌雨易寒。不尽双溪流往恨,尚馀一塔耸遥观。郁姑仙去涪翁逝,今古茫茫独倚栏。
沈昌眉(1872~1932年) 字眉若,号长公,芦墟镇人,少年丧父。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与兄弟昌直发起建立分湖文社,同年由亚子介绍加入南社,在《南社丛刻》上发表文。昌眉在黎里小学任教时,与张应春父亲张鼎斋同事。本世纪20年代,昌眉到吴江师范任教。民国17年(1928年),柳亚子营造张应春烈士衣冠冢,昌眉出力甚多。20年,昌眉弟子集资印行《长公吟草》,柳亚子作序,纪念先生60寿诞。日军侵占吴江时,到芦墟杀人放火,沈宅被毁,沈昌眉的生平著作焚毁殆尽。现仅存《南社丛刻》中的部分诗文和《长公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