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此词作于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辛愿
青春年少时,即有仕途
功名的愿望 。据史载 ,辛愿才高学博,精于《春秋》三传,而谙熟杜
诗韩文 。然他“雅负高兰 ,不能从俗俯仰“(见《
金史·隐逸传》),以至于与当局者格格不入。尤其
老年,穷困潦倒,甚是凄凉。河
山亭临别前,
元好问、李献能二人曾设宴为辛愿饯行 ,辛愿当时无限叹喟:“平生饱食有数,每见吾二弟必得
美食。明日道路中,又当与老饥相抗去矣,会有一日,辛老夫子僵卧
柳泉、韩城之间,以天地为棺椁 ,日
月为含
王遂 ,狐狸亦可,蝼蚁亦可”。(
元好问《中川华 》)。李献能、
元好问即词中钦叔、裕之,二人皆辛愿忘年挚友。写此词时,
元好问三十三岁,已于前一年中进士 ,但未选 ;李献能三十一岁,已于贞祐三年(1215)登第。
词人在河南孟津(今为孟县 )的河山亭道别二友,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留别词。“谁识”三句,凌空飞来,劈头发问,直泻胸中隐痛。“虎头峰下客”为词人自居。(虎头峰位于河南巩县 )以“谁识”反问 ,郁怒之中隐含一缕
少年豪气,撼人肺腑。“清朝无路到公卿”,道出了他不得进仕的真谛,也是对“清朝”的极力
讽刺 。“萧萧”两句则把笔墨拉回到
暮年凄凉的现实中 ,“茅尾”前转以加之“萧萧”一词 ,更见环境的凄寒。“
白发老书生”以枯槁憔悴,就仿佛站在眼前了。
词下片笔峰陡转,写挚友重逢的
喜悦和对二人的深挚
祝愿 。“邂逅”二句写出了挚友
相逢后的喜悦。“对休”一词表现了三人深厚的
友谊 ,“二妙”古时常用以指文华匹配的两人,词中“二妙”
自然是指李献能、元好问二人 。“挥豪落笔”出自
杜甫《
饮中八仙歌 》中的“挥豪落纸如
云烟”句 ,这里是赞李献之、元好问二人的惊人才华 。“他年”三句,转入对二人的鼓励与期望 。意为 :你们将来一起进入翰林院,受朝廷的重视,而不必以
朋友为念
忘记了今日的欢聚之情吧 !“蓬瀛”,借指翰林院。“蓬灯”为御前所用
蜡烛 。取典于《
新唐书·令狐冲出传》“绹为翰林院承旨 ,
夜对禁中 ,烛尽,帝以乘舆莲
花烛送还院。”
这首词题为“留别”,但全词不着一字 ,上片大抒感慨,下片写邂逅相逢 ,转写期望 。真是欲语还休,明言彼而暗及此。实是一种出奇制胜的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