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词牌名。又名《月底修箫谱》。始见《东坡乐府》。元高栻词入“越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东晋,越有梁伯、祝英台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访之,乃知祝为女,欲娶之,然祝已先许氏之子。梁忽忽成疾,后为鄞令,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祝适氏,过其地而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冢,哭之哀恸。其地忽裂,祝投而死之。今吴中有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此调宛转凄抑,犹可想见旧曲遗音。

祝英台近 曾廉

  • 1.《祝英台近·莫愁清朝·曾廉有黄莺,穿碧树。枝上作吴语。谁料春来,困倦遽如许。江南离别多年,重重烟水。梦魂断、江南何处。却回顾。最是玄武青溪,画舫看无数。云样罗衣,芬馥胜兰杜。几时青鸟重来...
  • 2.《祝英台近·大水清朝·曾廉望苍茫,极平楚。一霎没洲渚。五月端阳,也似暮春雨。匆匆水上桥头,篾篷横转,且凭系、檐前高树。倚朱户。试看桃叶帘前,年年艾如虎。丹碧龙舟,准拟听箫鼓。盼他兰桨东来...
  • 3.《祝英台近·赏春清朝·曾廉正窗前,霞影绽。侵晓雨初散。小院沈沈,帘幕下银蒜。有人慵自梳头,玉台斜倚,只频听、鸠鸣莺唤。绿杨岸。多少宝马香车,还张碧罗幔。人影衣香,尽是看花伴。不妨春信迟来...
  • 4.《祝英台近·留春清朝·曾廉莫愁湖,桃叶渡。旧是弄舟处。正好春光,怕又逐潮去。依稀极浦危楼,楼头人在,倚银管、教留春住。又风雨。六代花草凄迷,天低冶城树。谁更寻芳,马迹半泥絮。亦知春有时来...
  • 5.《祝英台近·秋雨清朝·曾廉登层楼,望极浦。无限暮山阻。镇日愁人,最苦是秋雨。明明百炼钢金,又还分散。巧缠绕、漫天丝缕。甚头绪。正想塞雁书来,寻看又无据。渺渺珠宫,屈戍锁将住。只今溅泪成河...
曾廉(1856-1928),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今湖南邵东县汪塘乡境内)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翌年会试后,任国子监助教,参与编修《大清会典》,为大学士徐桐赏识。戊戍维新运动中,曾上书朝廷,指责康有为、梁启超为“舞文诬圣,聚众行邪,假权行教”之徒。时雀塘铺(今新邵县境内)人樊锥在邵阳组织“南学会”反旧教,倡新学。曾于邵阳学宫会集群儒斥樊“倡邪说,背圣教”,将其驱逐出邵阳。清末,列强入侵,日寇占琉球,蚀高丽(朝鲜),进而图犯辽边,“国将不国”。曾慷慨陈词,反对乞和,主张启用刚正忠义将帅,力拒外敌,以固边疆。八国联军侵华(1900),曾随李秉衡出兵抗击。兵败,李自杀,曾投江为部卒营救。后调任陕西候补道,继续支持义和团保卫北京、天津的反帝爱国斗争。光绪二十八年(1902)曾因支持义和团而获罪,遂隐居贵州锦屏县的梅屏山下,筑“掘阅园”从事教学与著述。1902年客居贵州后从事于改编元史,著成《元书》102卷,1911年刊行,另有《元史考证》4卷。他虽取同乡先贤魏源的《元史新编》为蓝本,而宗旨却与魏源以来诸家致力于广搜中外史料、考订史实以补正《元史》者全然不同,自称欲继孔子作《春秋》之志,申明纲常大义。宣统二年(1910),曾返故乡,长杨塘书院。其时已废科举,兴学堂,曾仍力倡旧学,尚孔孟之道,以“仁学”自勉。民国2年(1913)邀同仁筹募钱粮,建立“岩畔村积谷会”,解饥民之困。民国17年农历六初三日逝世。著有《元书》等书传世。有《瓠庵集》、《瓠庵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