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简介

壮士,汉语词语,拼音为zhuàng shì,指意气豪壮而勇敢的勇士,也指体魄强健者或武士装束者。该词在清代文献中特指太平天国取试武士制度中的第三甲称号,职同军帅。

该词语释义包含多重指向:既指临危不惧的勇士(如《战国策》中易水诀别的壮士),也指膂力过人的健硕者(如《齐民要术》记载的踏曲壮士),还可指具有武士身份的人员(《秦并六国平话》称杀虎壮士)。在不同语境中,壮士既可象征勇武精神,也可作为特定群体的称呼。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孔子家语》提及蒲邑壮士多难治,《史记》记载壮士战场立功为赏赐驱使。至清代,太平天国改革科举制度,将武士考试的第三甲命名为壮士,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的职级称谓。

孔武仲·壮士的诗句(共2句)

孔武仲(1042~1097),字常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孔子四十七代孙,孔文仲大弟。自幼聪慧好学。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甲科第六。初授谷城县主薄。历任江州(今江西九江)、信州(今江西上饶)军事推官、湘潭县知县。后任国子监司业、集贤院校理时,奏请朝廷改革科举制度,恢复以赋取士,选贤举能。元祐六年(1091)七,以宝文阁待制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绍圣三年(1096),因朝廷党派斗争激化被免职,定居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从此,专事文学研究,与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过从甚密,诗词唱酬,信书不绝。一生著说百余卷,主要有《书说》13卷、《诗说》20卷、《论语说》10卷、《金华讲义》13卷、《孔氏奏议》3卷、《芍药园序》及《孔氏杂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