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简介

郁郁(yù yù)是汉语多义词,既可用于描绘草木繁茂、香气浓郁等自然景象,也可表达文采华美或心情忧闷等人文情感,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意象。

该词核心语义包含四类:文采兴盛(如《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香气浓烈(如《楚辞·九章》“纷郁郁其远承”)、草木繁茂(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郁郁青青”)及忧闷情态(如《楚辞·哀郢》“惨郁郁而不通”)。繁体字使用存在分化,“郁郁”多用于文采与香气,“鬱鬱”侧重草木与愁闷。现代汉语中“郁”与“郁”一般分化使用,香浓用“郁”,茂盛用“郁”。

该词先秦文献已见雏形,汉代起广泛应用于文创作,如陆“郁郁寒木荣”绘景、柳宗元“郁郁寡开颜”抒情,形成贯穿古今的语义脉络。其多义性反映了汉字表意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规律,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的修辞载体。

曹丕·郁郁的诗句(共1句)

曹丕的诗词曲代表作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