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简介

衣食是汉语词语,拼音为yī shí,指衣服和食物,泛指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庄公十年》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的记载。

其内涵包含物质与社会双重维度:既指衣、食等生存必需品,也延伸至俸禄、职业等社会功能概念。如《水浒传》以“寻些衣食”代指谋生手段,《国语》记载周弃“衣食民人”体现其供养他人的功能。历代典籍中,该词既可描述个体生活状态,亦能反映民生与经济的关系,如清代《田家杂兴》用“衣食起干戈”展现生存矛盾。

词源流可溯至先秦文献,《管子》提出“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治国理念。唐宋时期,杜甫句“计拙无衣食”凸显其民生语境,明清小说如《喻世明言》则强化了世俗化应用。其语义始终与伦理观念、经济基础紧密关联,成为汉语文化的重要符号。

杨循吉·衣食的诗句(共1句)

杨循吉(1458—1546)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君谦。成化二十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好读书,每得意则手舞足蹈,不能自禁,人称“颠主事”。以多病,致仕居支硎下,课读经史。性狷介,胸襟狭隘,好持人短长。武宗南巡至南京,召赋《打虎曲》称旨,令改武人装,随从左右,常使为乐府、小令,以俳优待之。循吉以为耻而辞归。晚年落寞,更坚癖自好。有《松筹堂集》及杂著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