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简介

英烈(拼音:yīng liè),汉语词语,包含三层含义:一指英勇刚烈的人格特质,如'英烈女子';二指为正义事业牺牲的烈士,如'祭奠英烈';三指卓越的历史功绩,如'铭功扬英烈'。该词源于唐代文献,张说《姚文贞神道碑》首用'扬英烈'形容功业,李白中'英烈贻厥孙'延续此意;宋代苏轼、罗大经扩展词义至刚烈品性,清代赵翼以'五行性各殊,惟火最英烈'强化勇猛属性。

近现代语境中,'英烈'特指为国家民族牺牲的烈士。董必武称'英烈女',刘白羽赞'革命英烈李仁杰'。当代国家层面通过颁布《烈士褒扬条例》、设立烈士纪念日、实施英雄烈士保护法强化保护,包括遗骸迎回(2014年至今共迎回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烈士纪念设施修缮、烈士遗属抚恤优待等措施。全国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等活动,组织青少年参与祭扫、宣讲,推动英烈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辛弃疾·英烈的诗句(共1句)

辛弃疾的诗词曲代表作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