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简介

阳春(拼音:yáng chūn,注音:ㄧㄤˊ ㄔㄨㄣ),汉语词语,基本释义为温暖的春天,出自《管子·地数》,亦指无添加物的朴素形态(如阳春面)及古代乐曲《阳春》。词义扩展包含比喻德政、恩泽等,如欧阳詹称其为“上天至仁之膏泽”,南朝梁沉约文以“阳春”代指仁政。

该词先秦时期见于《管子·地数》,汉代《长歌行》“阳春布德泽”强化其春季意象。唐代诗文多用于描绘春景,如李白《春宴从弟桃李园序》以“阳春召我以烟景”写春日烟霞。南朝至明代文献中,“阳春”与《阳春白》关联,李固《致黄琼书》、白居易诗均借其代指高雅艺术。《西游记》第三七回用“阳春天气”描述春日游赏场景。

田锡·阳春的诗句(共1句)

田锡的诗词曲代表作

田锡(940年—1004年15日 [1] ),初名田继冲,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市)人,祖籍京兆(今西安),祖上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北宋初期著名谏臣,政治家,文学家,曾祖父、祖父均为家乡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年)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十二月(1004年1月),年六十四,累赠司徒。有《咸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