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简介

阳春(拼音:yáng chūn,注音:ㄧㄤˊ ㄔㄨㄣ),汉语词语,基本释义为温暖的春天,出自《管子·地数》,亦指无添加物的朴素形态(如阳春面)及古代乐曲《阳春》。词义扩展包含比喻德政、恩泽等,如欧阳詹称其为“上天至仁之膏泽”,南朝梁沉约文以“阳春”代指仁政。

该词先秦时期见于《管子·地数》,汉代《长歌行》“阳春布德泽”强化其春季意象。唐代诗文多用于描绘春景,如李白《春宴从弟桃李园序》以“阳春召我以烟景”写春日烟霞。南朝至明代文献中,“阳春”与《阳春白》关联,李固《致黄琼书》、白居易诗均借其代指高雅艺术。《西游记》第三七回用“阳春天气”描述春日游赏场景。

欧阳修·阳春的诗句(共2句)

欧阳修的诗词曲代表作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