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简介

阳春(拼音:yáng chūn,注音:ㄧㄤˊ ㄔㄨㄣ),汉语词语,基本释义为温暖的春天,出自《管子·地数》,亦指无添加物的朴素形态(如阳春面)及古代乐曲《阳春》。词义扩展包含比喻德政、恩泽等,如欧阳詹称其为“上天至仁之膏泽”,南朝梁沉约文以“阳春”代指仁政。

该词先秦时期见于《管子·地数》,汉代《长歌行》“阳春布德泽”强化其春季意象。唐代诗文多用于描绘春景,如李白《春宴从弟桃李园序》以“阳春召我以烟景”写春日烟霞。南朝至明代文献中,“阳春”与《阳春白》关联,李固《致黄琼书》、白居易诗均借其代指高雅艺术。《西游记》第三七回用“阳春天气”描述春日游赏场景。

邵雍·阳春的诗句(共1句)

邵雍的诗词曲代表作
邵雍(1011—1077)即邵康节,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