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简介

心事(xīn shì),汉语名词,指深藏于内心的思虑与情感,多指难以言说的困扰或盘算之事。其核心定义为“心里盘算、思虑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常与隐衷、苦衷等近义词关联。

该词内涵丰富,既涵盖个人志向(如李贺少年心事当拏”)、隐秘情感(如刘皂“旁人未必知心事”),亦包含忧思困扰与胸襟气度(如《警世通言》中人物刻)^[词条正文][7]。明清文学常以具体情节展现心事,如《儒林外史》对归葬执念的描写^[词条正文][11],现代用例则多聚焦日常心理负担(如“心事重重”)。

“心事”词源最早见于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序》,唐代诗词发展为情感载体,宋代苏轼以之寄托人生境遇,至明清话本小说成为叙事重要元素。其语义从初始心理活动扩展至文学意象,贯穿中国文学脉络。

高适·心事的诗句(共2句)

高适的诗词曲代表作
高适(700年—765年),汉族。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今河南商丘),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