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简介

星辰(拼音:xīng chén,注音:ㄒㄧㄥ ㄔㄣˊ)是汉语多义词,泛指宇宙中星星的总称,亦用于诗词中指代岁或辉煌灯光,道教中特指头发。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道教将日月星辰奉为神明,认为其各有主宰之神,如太阳帝君、太阴皇君及五星七曜星君,北斗七星被视作天帝乘车,掌管四时五行与人间吉凶。古代词中常以星辰与自然景象并置抒情,如“海浪伴着星辰低语”。

“星”字甲骨文以三点象形,后演变为“日”形与“生”声结合的形声字;“辰”字初为蜃壳农具象形,衍生出与农耕相关的星名。房宿四星与心宿三星合称农祥星,作为古代春耕标志,《国语》载“农祥晨正”即指此天文现象。道教将二十八宿分为四组,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相配,并赋予拟人化特征。

黄庭坚·星辰的诗句(共2句)

黄庭坚的诗词曲代表作

黄庭坚(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自号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