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魂简介

销魂(拼音:xiāo hún,注音:ㄒㄧㄠ ㄏㄨㄣˊ),汉语词语,原指魂魄脱离躯体,后多形容因强烈情感冲击导致精神恍惚的状态,既可表悲伤愁苦,亦可表极致欢愉,词性兼具动词与形容词,亦作“消魂”。

该词情感内涵包含两极:既指离别哀伤引发的精神震颤,如南朝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亦形容欢爱美景带来的沉醉,如宋代秦观“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偶用于表达惊惧,如唐代杜甫“销魂避飞镝”。现代衍生出“性感迷人”等新语义。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江淹《别赋》,唐宋诗词广泛应用,如苏轼“几时归去不销魂”;明清小说扩展其语境,如《警世通言》用“令人销魂”描绘情欲。古籍中“销魂”“消魂”长期混用,现代规范为“销魂”。

文天祥·销魂的诗句(共1句)

文天祥的诗词曲代表作
文天祥(1236年6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