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魂简介

销魂(拼音:xiāo hún,注音:ㄒㄧㄠ ㄏㄨㄣˊ),汉语词语,原指魂魄脱离躯体,后多形容因强烈情感冲击导致精神恍惚的状态,既可表悲伤愁苦,亦可表极致欢愉,词性兼具动词与形容词,亦作“消魂”。

该词情感内涵包含两极:既指离别哀伤引发的精神震颤,如南朝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亦形容欢爱美景带来的沉醉,如宋代秦观“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偶用于表达惊惧,如唐代杜甫“销魂避飞镝”。现代衍生出“性感迷人”等新语义。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江淹《别赋》,唐宋诗词广泛应用,如苏轼“几时归去不销魂”;明清小说扩展其语境,如《警世通言》用“令人销魂”描绘情欲。古籍中“销魂”“消魂”长期混用,现代规范为“销魂”。

李贺·销魂的诗句(共1句)

李贺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贺(公元790年—816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留下了“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后由于文学名气很高,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生活。 李贺常骑着一头跛脚的驴子,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出外寻找灵感。他的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