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归简介

忘归(拼音wàng guī,注音ㄨㄤˋ ㄍㄨㄟ),汉语词语,包含“忘返”与“良箭名”双重含义。繁体写作“忘归”,读音为wàng guī。

“忘返”义项源自《楚辞·九歌·鬼》“留灵修兮憺忘归”,形容流连忘返的状态,晋代左思《吴都赋》“没齿而忘归”、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忘归客不发”皆沿用此意。嵇康《赠秀才入军》“右接忘归”即指此箭,李周翰注“忘归,矢名”。

该词双义项在历代文献中并行:魏晋时期多用于描绘游赏忘归情景,如左思《吴都赋》用例;唐代既有白居易以“忘归”喻音乐留客的场景,也延续嵇康诗中狩猎用箭的意象。宋代邓深《忘归》诗等作品进一步扩展该词的诗意表达。

刘桢·忘归的诗句(共1句)

刘桢的诗词曲代表作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
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建安二十二年(217),刘桢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