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简介

桃李,汉语词语,原指桃树与李树,后多比喻教师栽培的学生,亦引申为人才或门生的代称。其经典用法“桃李满天下”常用于赞颂师者育才之广。

该词本义出自《诗经》“华如桃李”,形容木繁盛。汉代《韩诗外传》以子质种树为喻,阐明育人需择贤而教的哲理,奠定其比喻师生关系的意象基础。唐代文献如《资治通鉴》记载狄仁杰举荐贤能被称为“桃李尽在公门”,标志该词定型为教育成果的集中表达。典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强化其谦逊育德的文化内涵。唐宋时期衍生出“桃李盈门”“桃李春风”等固定表述,并扩展至形容青春华及竞艳之态。

词义演变脉络清晰:先秦侧重植物本义,汉代形成育人隐喻,唐宋发展为师门传承的经典象征。

林维丞·桃李的诗句(共1句)

林维丞(1822~1895),初名星垣,字维丞、薇臣,号亦图,福建闽县人。出身书香门第,性嗜学,穷诸经及宋儒诸书。尝自言:「不读五经,便觉心胸窒碍」。咸丰九年(1859)渡台,受聘新竹林占梅家,掌记室,故寄籍淡水,补弟子员。翌年,受林氏委托赴福州代筹刊刻《潜园琴馀草》,未竟成书。光绪初年在「潜园」号召筹组社。光绪五年(1879)编辑《沧海拾遗》。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竹梅吟社」,为竹堑诗坛中坚。光绪廿一年(1895)割台议成,林氏进退维谷,是年冬间忧愤而卒。  林氏祖考两代俱有诗集行世,林氏亦工诗,壶溪道人评:「舂容而夷愉,澹雅而深湛,间有香艳绮靡之态,要以温柔为旨归,亦是不失为讽讽雅之音矣。」赖子清评:「香奁极佳。」蜕萒老人评:「作诗颇持格律,而以朴实出之。」同治二年(1863)林氏自订《潜园寓草》二卷,生前因故未及付梓,辗转托付王松,惜未见行世。壶溪道人曾抄录并择优于《台湾日日新报》披露,计六十九首。又蔡启运《台海击?银集》收录林氏诗作十五首。其他佚诗则散见《大屯房谭荟》、《台湾诗醇》、《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新竹县志初稿》、《台湾新报》及《台湾日日新报》〖参考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z。〗。(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