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简介

桃李,汉语词语,原指桃树与李树,后多比喻教师栽培的学生,亦引申为人才或门生的代称。其经典用法“桃李满天下”常用于赞颂师者育才之广。

该词本义出自《诗经》“华如桃李”,形容木繁盛。汉代《韩诗外传》以子质种树为喻,阐明育人需择贤而教的哲理,奠定其比喻师生关系的意象基础。唐代文献如《资治通鉴》记载狄仁杰举荐贤能被称为“桃李尽在公门”,标志该词定型为教育成果的集中表达。典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强化其谦逊育德的文化内涵。唐宋时期衍生出“桃李盈门”“桃李春风”等固定表述,并扩展至形容青春华及竞艳之态。

词义演变脉络清晰:先秦侧重植物本义,汉代形成育人隐喻,唐宋发展为师门传承的经典象征。

程钜夫·桃李的诗句(共1句)

程钜夫的诗词曲代表作

程钜夫(1249年—1318年),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名讳,改用字代名,号楼,又号远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今属湖北)。元朝名臣、文学家。
程钜夫少与吴澄同门。南宋末年,随叔父降元,入为质子。因受元世祖赏识,累迁至集贤直学士。至元十九年(1282年),奏陈五事,又请兴建国学、搜访江南遗逸、参用南北之人,其建议均被采纳。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于江南推荐赵孟頫等二十余人,皆获擢用。丞相桑哥专政,程钜夫上疏极谏,几遭杀害。其后历官大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翰林学士承旨,并参与编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延祐五年(1318年)去世,年七十。泰定二年(1325年),追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文宪”。
程钜夫历事四朝,为当时名臣,其文章雍容大雅,亦磊落俊伟。有《楼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