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简介

弹指,汉语词语,拼音tán zhǐ,原为古印度捻弹手指作声的动作,后融入中华文化,既表示情绪表达,亦作为佛教时间量词与短暂时间的比喻。

该词在佛教中为极短时间单位,不同经典换算不一:《俱舍论》称一弹指含六十五刹那,《僧祇律》则载二十瞬为一弹指,不同体系下约合7.2秒至数秒。其亦具宗教礼仪功能,可表欢喜、许诺、觉悟等含义,如《法华经》载弹指声具震动十方之能。在世俗文学中,多用以比喻时光飞逝,如“弹指之间”“弹指一挥间”。

该词自唐代始见于汉文典籍,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以“弹指不流”喻时间停滞,元曲《城南》以“年光弹指过”抒人生短促。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沿用此意象,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更突显其转瞬即逝的特性,形成兼具禅意与文化特质的表达。

陈造·弹指的诗句(共2句)

陈造的诗词曲代表作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江苏高邮人(今属江苏金湖闵桥镇)。人称“淮南夫子”,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年二十始知锐意,为儒废寝与食,直院崔大雅奇其才,年四十三登进士(孝宗淳熙二年,即1175年中进士),官迪功郎,以词赋闻名艺苑;继而任繁昌县(今安徽繁昌)令;三年满转升平江(今苏州),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范成大见其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
绍熙二年(1191年),陈造转奉议郎,知明州定海县,“减斥卤之课,蠲失额之粮,治行称最”;庆元二年(1196年),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皆有治绩。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