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简介

弹指,汉语词语,拼音tán zhǐ,原为古印度捻弹手指作声的动作,后融入中华文化,既表示情绪表达,亦作为佛教时间量词与短暂时间的比喻。

该词在佛教中为极短时间单位,不同经典换算不一:《俱舍论》称一弹指含六十五刹那,《僧祇律》则载二十瞬为一弹指,不同体系下约合7.2秒至数秒。其亦具宗教礼仪功能,可表欢喜、许诺、觉悟等含义,如《法华经》载弹指声具震动十方之能。在世俗文学中,多用以比喻时光飞逝,如“弹指之间”“弹指一挥间”。

该词自唐代始见于汉文典籍,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以“弹指不流”喻时间停滞,元曲《城南》以“年光弹指过”抒人生短促。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沿用此意象,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更突显其转瞬即逝的特性,形成兼具禅意与文化特质的表达。

程嘉燧·弹指的诗句(共1句)

程嘉燧的诗词曲代表作

程嘉燧(1565~1643)明代书画家人。字孟阳,号松圆、偈庵,又号松圆老人、松圆道人、偈庵居士、偈庵老人、偈庵道人。晚年皈依佛教,释名海能。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休宁)人,应试无所得,侨居嘉定,折节读书,工诗善,通晓音律,与同里娄坚、唐时升,并称“练川三老”。谢三宾合三人及李流芳诗文,刻为《嘉定四先生集》,有《浪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