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汉语词语,拼音sōng zhú,本义指松树与竹子,引申为坚贞节操的象征,亦可代指具有此类品格的贤人。
松竹因经冬不凋的植物特性被赋予道德意象。明代《三国演义》通过“窗外盛栽松竹”勾勒隐士居所的清雅意境。
该意象发展历经唐代至明代:唐代诗文延续喻指用法,明代小说仍保留松竹的品格评判功能。其作为自然景物描写与价值评判载体的双重属性,贯穿于历代文学创作。
揭傒(xī)斯(1274年6月10日—1344年8月19日),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江右人。家贫力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馆,谥文安,著有《文安集》,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
关注公众号,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