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简介

是非是非是汉语词汇,拼音为shì fēi,原指事理的对错判断,后引申为口舌争议或纠纷。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强调礼仪在辨明是非中的作用。

其内涵包含多重语义:既指对与错的价值标准(如孟子“是非之心”体现人性本善),亦指人际纠纷(如《庄子》“擅生是非”),还可表示对人事的褒贬评价(如司马迁以是非观论史)。先秦典籍奠定了其哲学基础,如《礼记》将“明是非”列为礼制功能,《孟子》则将其纳入道德范畴。

该词历经语义扩展,晋代陶潜以“得失是非”探讨认知局限,唐宋文人如刘禹锡苏轼多借其阐发处世标准,明清小说(如《金瓶梅》)则侧重描绘世俗争端。现代语境中,其核心仍保留对错判断与争议的双重含义。

吴性诚·是非的诗句(共1句)

吴性诚(?~?),字朴庵,湖北黄安人。清廪贡生。遵川楚例捐县丞,来闽候委。嘉庆十七年 (1812)任澎湖通判,嘉庆二十年 (1815)任凤县丞,建阿缑书院。嘉庆二十一年(1816)正任彰化知县,时值谷贵,群盗起,性诚日抚谕,劝平粜,设粥厂,民免流亡。课士有知人明,所识拔,后皆登第,贫士乡会试,往往资助之。并改建文昌祠、书院、学署等。善布施,颇有政声。以捕盗有功,道光四年(1824)任淡水同知,未几以病告归,到家一月卒。〖编者按:周玺《彰化县志》〈官秩志‧列传〉、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政绩〉有传。〗(许俊雅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