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简介

是非是非是汉语词汇,拼音为shì fēi,原指事理的对错判断,后引申为口舌争议或纠纷。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强调礼仪在辨明是非中的作用。

其内涵包含多重语义:既指对与错的价值标准(如孟子“是非之心”体现人性本善),亦指人际纠纷(如《庄子》“擅生是非”),还可表示对人事的褒贬评价(如司马迁以是非观论史)。先秦典籍奠定了其哲学基础,如《礼记》将“明是非”列为礼制功能,《孟子》则将其纳入道德范畴。

该词历经语义扩展,晋代陶潜以“得失是非”探讨认知局限,唐宋文人如刘禹锡苏轼多借其阐发处世标准,明清小说(如《金瓶梅》)则侧重描绘世俗争端。现代语境中,其核心仍保留对错判断与争议的双重含义。

杜牧·是非的诗句(共7句)

杜牧的诗词曲代表作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