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簧简介

笙簧(shēng huáng)是中国传统簧管乐器,既指形制完整的笙,也特指其核心部件簧片,或形容笙的乐音。作为八音乐器分类中“匏”类代表,其主体以葫芦为底座,竹制簧管呈参差排列,簧数历代从十三至三十六不等,通过气流振动簧片发声,音色清越,古籍常以“声振谷”形容其音响效果。

该乐器以匏、竹、簧构成基本结构,早期簧片为竹制,汉代后逐渐改用铜制。苗族、瑶族等民族仍保留传统形制。笙簧能独立演奏和声,在乐队中具备调和音色的功能,其自由簧原理对西洋簧片乐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起源传说可追溯至女娲,《礼记·明堂位》《俗通义》等均有“女娲作簧”记载。商代甲骨文已有“和”(小笙)的记录,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匏笙为现存最早实物。汉代玉管笙、唐宋规范形制及明清改良笙斗材质(葫芦→木→铜)的发展脉络清晰。现代改良笙通过增加簧片数量扩展音域,逐步适应当代音乐需求。

王禹偁·笙簧的诗句(共1句)

王禹偁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北宋白体人、散文家、史学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