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簧简介

笙簧(shēng huáng)是中国传统簧管乐器,既指形制完整的笙,也特指其核心部件簧片,或形容笙的乐音。作为八音乐器分类中“匏”类代表,其主体以葫芦为底座,竹制簧管呈参差排列,簧数历代从十三至三十六不等,通过气流振动簧片发声,音色清越,古籍常以“声振谷”形容其音响效果。

该乐器以匏、竹、簧构成基本结构,早期簧片为竹制,汉代后逐渐改用铜制。苗族、瑶族等民族仍保留传统形制。笙簧能独立演奏和声,在乐队中具备调和音色的功能,其自由簧原理对西洋簧片乐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起源传说可追溯至女娲,《礼记·明堂位》《俗通义》等均有“女娲作簧”记载。商代甲骨文已有“和”(小笙)的记录,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匏笙为现存最早实物。汉代玉管笙、唐宋规范形制及明清改良笙斗材质(葫芦→木→铜)的发展脉络清晰。现代改良笙通过增加簧片数量扩展音域,逐步适应当代音乐需求。

韩偓·笙簧的诗句(共1句)

韩偓的诗词曲代表作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