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簧简介

笙簧(shēng huáng)是中国传统簧管乐器,既指形制完整的笙,也特指其核心部件簧片,或形容笙的乐音。作为八音乐器分类中“匏”类代表,其主体以葫芦为底座,竹制簧管呈参差排列,簧数历代从十三至三十六不等,通过气流振动簧片发声,音色清越,古籍常以“声振谷”形容其音响效果。

该乐器以匏、竹、簧构成基本结构,早期簧片为竹制,汉代后逐渐改用铜制。苗族、瑶族等民族仍保留传统形制。笙簧能独立演奏和声,在乐队中具备调和音色的功能,其自由簧原理对西洋簧片乐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起源传说可追溯至女娲,《礼记·明堂位》《俗通义》等均有“女娲作簧”记载。商代甲骨文已有“和”(小笙)的记录,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匏笙为现存最早实物。汉代玉管笙、唐宋规范形制及明清改良笙斗材质(葫芦→木→铜)的发展脉络清晰。现代改良笙通过增加簧片数量扩展音域,逐步适应当代音乐需求。

陆龟蒙·笙簧的诗句(共1句)

陆龟蒙的诗词曲代表作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者,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苏州)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写景咏物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