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简介

青楼,汉语词语,原指青砖碧瓦的楼阁庭院,后逐渐演变为妓院的代称,语义随历史变迁呈现多重内涵。该词早期指帝王显贵居所,《晋书》“北望青楼”和《南齐书》兴光楼“上施青漆”皆为此证。魏晋至唐时期扩展为女子居所,曹植美女篇》、庾信春日观早朝》等作均有体现。

唐代开始与娼妓产生关联,杜牧“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及宋代《警世通言》强化此意象。元明时期官方将青色服饰与低微职业关联,如妓女戴绿巾政策,推动词义转向。宋元后此用法成为主流,元代王冕《对景吟》、清代李渔《慎鸾交》等作品中多指场所。

清代文献虽考据其原始含义,但民间已形成固定联想。诗词、小说等文本中需结合语境辨析该词释义,唐·李白《宫中行乐词》指贵族楼房,南朝梁·刘邈诗作则指女子居所。

樊增祥·青楼的诗句(共1句)

樊增祥的诗词曲代表作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号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