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简介

冥冥(拼音:míng míng),汉语词语,本义指自然界的幽暗深远,出自《诗经·小雅·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该词具有多重引申含义:既可形容天色昏暗(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或空间高远(如“鸿飞冥冥”),也可指迷信观念中受鬼神主宰的境界(如“冥冥之中”表命中注定),还用于描绘意识模糊、暗中行事等状态。

其词义演变见于历代文献:先秦《楚辞·涉江》以“深林杳以冥冥”描述幽深环境;汉代《荀子》用“冥冥而行者”指代黑行动;宋代《夷坚乙志》载“冥冥蔽其明”表现神志不清;清代《聊斋志异》则以“冥冥侦察”表达暗中观察之意。《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中的“冥冥之中”更强化了该词在民间信仰中的宿命论内涵。

该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既承载自然景象的直观描写,又蕴含传统文化中的超自然隐喻,其词义网络始终围绕“幽暗不明”的核心意象展开。

王洋·冥冥的诗句(共1句)

王洋(1087年-1154年),字符渤,东山阳人。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省试第二名,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科进士。绍兴元年(1131年),秘书省正字,历官校书郎、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知制诰。晚年任鄱阳太守。因洪皓事被免职,改知邵武军,十七年,知饶州,不久罢官。隐居信州,住所有荷花,故自号王南池。二十三年十二卒。其子王易祖辑其文为《东牟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