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简介

冥冥(拼音:míng míng),汉语词语,本义指自然界的幽暗深远,出自《诗经·小雅·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该词具有多重引申含义:既可形容天色昏暗(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或空间高远(如“鸿飞冥冥”),也可指迷信观念中受鬼神主宰的境界(如“冥冥之中”表命中注定),还用于描绘意识模糊、暗中行事等状态。

其词义演变见于历代文献:先秦《楚辞·涉江》以“深林杳以冥冥”描述幽深环境;汉代《荀子》用“冥冥而行者”指代黑行动;宋代《夷坚乙志》载“冥冥蔽其明”表现神志不清;清代《聊斋志异》则以“冥冥侦察”表达暗中观察之意。《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中的“冥冥之中”更强化了该词在民间信仰中的宿命论内涵。

该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既承载自然景象的直观描写,又蕴含传统文化中的超自然隐喻,其词义网络始终围绕“幽暗不明”的核心意象展开。

纪昀·冥冥的诗句(共1句)

纪昀的诗词曲代表作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