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益铉·乱贼的诗句(共1句)

乱贼简介

乱贼。汉语词语,拼音luàn zéi,原指叛乱、残害行为,后引申为乱臣贼子的统称,兼具动词与名词属性,涵盖破坏社会秩序、违背伦理纲常等多重含义。

其内涵包含三层:一指叛乱行为,如《礼记·礼运》载“盗窃乱贼而不作”;二指残害行径,见于《墨子·兼爱下》“人家不相乱贼”;三指悖逆君主、危害国家的臣民,南宋文天祥《指南录》斥“汝非乱贼而谁”,明代郑振铎《桂公塘》称“卖国的乱贼”。

词源于先秦文献,早期侧重描述暴力行为。秦汉后逐渐强化道德批判色彩,《史记》载秦始皇“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南宋胡安国《春秋传》主张“尊君父、讨乱贼”,至明代唐顺之强调《春秋》以“正乱贼”为要,其语义在历代政治伦理语境中不断深化。

崔益铉(1834年114日—1906年12月30日),初名奇男,字赞谦,号勉庵,本贯朝鲜庆州,是朝鲜王朝后期著名的儒学家、独立运动家、爱国者。崔益铉曾于1873年上疏弹劾摄政的兴宣大院君,竟致其立刻倒台;1876年他由于聚众抗议同日本签订《江华条约》而被逮捕,并被流放到黑岛;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签订后起兵反日,成为全罗道义兵大将,但很快被日军和政府军镇压。1906年,崔益铉被流放到对岛并在那里绝食殉国。1962年大韩民国追授崔益铉建国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