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谒·枯骨的诗句(共1句)

枯骨简介

枯骨,汉语词语,拼音kū gǔ,外文名skeleton,指尸体腐烂后剩下的骨头,亦可泛指尸骨或枯瘦身躯。该词常见于描述生死转化的文学表达,既可指代朽骨实物,亦能引申为消亡状态的象征。其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与道家思想关联紧密,《庄子·至乐》以髑髅寓言阐释生死齐一观,张衡《骷髅赋》、曹植《髑髅说》皆延续此哲学思考。佛教典籍则借骷髅喻示色身空幻。唐以后发展出世俗化书写,如杜甫《逃难》"疏布缠枯骨"。该词最早见于《列子·杨朱》"润枯骨"之说,典籍中常作修辞载体。成语"冢中枯骨"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喻指毫无作为之人。

邵谒的诗词曲代表作

邵谒唐代诗人(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少为县厅吏。有客仓猝至,令怒其不搘床迎待,逐去之。谒遂截髻挂县门上,发愤读书。隐居离县十余里之某湖,环室皆水。平居如里中未冠儿,鬅髺野服。遂工于。累应举,年三十,犹未得第。咸通七年,(公元866年)至京师,为国子生。时温庭筠为主试,颇悯寒苦,乃榜谒诗30首,广为誉扬。释褐后赴官,不知所终。谒著有诗集一卷,《唐才子传》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