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枯骨的诗句(共3句)

枯骨简介

枯骨,汉语词语,拼音kū gǔ,外文名skeleton,指尸体腐烂后剩下的骨头,亦可泛指尸骨或枯瘦身躯。该词常见于描述生死转化的文学表达,既可指代朽骨实物,亦能引申为消亡状态的象征。其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与道家思想关联紧密,《庄子·至乐》以髑髅寓言阐释生死齐一观,张衡《骷髅赋》、曹植《髑髅说》皆延续此哲学思考。佛教典籍则借骷髅喻示色身空幻。唐以后发展出世俗化书写,如杜甫《逃难》"疏布缠枯骨"。该词最早见于《列子·杨朱》"润枯骨"之说,典籍中常作修辞载体。成语"冢中枯骨"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喻指毫无作为之人。

贯休的诗词曲代表作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僧、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