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纠纷的诗句(共1句)

纠纷简介

纠纷,汉语词语,拼音为jiū fēn,亦作“糺纷”,指争执不下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涵盖社会关系、利益冲突等多层面的矛盾状态,常见于法律、伦理及日常生活。其核心语义包括两种:具体争执事件(如邻里冲突)与抽象复杂难题(如法律纠纷),通过排解、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

词源于汉代典籍,司马相如子虚赋》以“交错纠纷”描绘自然地貌的复杂形态。晋代至唐代文献延续此用法,宋明时期逐渐引申至人事矛盾,《宋书》《潜书》等开始用以指代社会冲突。近现代作家鲁迅、巴金、老舍等在文学作品中将该词具象化为家庭矛盾、民事争端等场景,完成了从物象描摹到社会隐喻的语义转换。异体词“纷纠”“纷糺”在古代文献中交替使用,印证其语义贯穿两汉至现当代的语言演变脉络。

晏殊的诗词曲代表作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人、散文家,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