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汉语词语,拼音为jiū fēn,亦作“糺纷”,指争执不下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涵盖社会关系、利益冲突等多层面的矛盾状态,常见于法律、伦理及日常生活。其核心语义包括两种:具体争执事件(如邻里冲突)与抽象复杂难题(如法律纠纷),通过排解、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
该词源于汉代典籍,司马相如《子虚赋》以“交错纠纷”描绘自然地貌的复杂形态。晋代至唐代文献延续此用法,宋明时期逐渐引申至人事矛盾,《宋书》《潜书》等开始用以指代社会冲突。近现代作家鲁迅、巴金、老舍等在文学作品中将该词具象化为家庭矛盾、民事争端等场景,完成了从物象描摹到社会隐喻的语义转换。异体词“纷纠”“纷糺”在古代文献中交替使用,印证其语义贯穿两汉至现当代的语言演变脉络。
吴均(公元469年~公元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