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简介

金石,汉语词汇,拼音jīn shí,原指金属与美石之属,后引申多重含义:一指事物坚固或心志坚定,如《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二指镌刻文字的古代钟鼎碑碣,如《墨子·兼爱下》“镂于金石,琢于盘盂”。

其内涵包含三重释义:金属与石料合称、象征坚贞品质、古代铭刻载体。汉代《后汉书》以“志刚金石”形容品格,唐宋时期延续用于颂功记事,如韩愈《平淮西碑》。清代孙诒让考据“金”指钟鼎、“石”指丰碑,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提及秦始皇刻石纪功传统。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大戴礼记·劝学》载“诸侯藏金石”。金石学成为专门研究铜器铭文、碑石拓片的学科,宋代欧阳修为其创始人。汉代至清代石刻内容涵盖政治、历史及社会史料,如商周青铜鼎铭文与秦代石鼓文。

许南英·金石的诗句(共1句)

许南英(1855~1917) ,字子蕴,号蕴白、允白,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清台湾府人。早年成立「闻 学舍」,以教书为业,曾应广储东里林家之聘为塾师,光绪十六年(1890)登进士第,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后返台南,管理「圣庙乐局」事务,并参与垦土化番之职。光绪二十年(1894)应唐景崧聘,协修《台湾通志》。乙未(1895)之役,任台南「筹防局」统领,募集兵勇抗日,后知事无可为,乃将私蓄尽数散给部下后离台内渡。初抵厦门,转向汕头、鮀浦等地,后为生计赴南洋,不顺遂,返国后入都供吏部,自请开去兵部职务,降换广东知县。其后又分任广东乡试阅卷分校、佛税关总办、徐闻、阳春、三水等地知县、福建龙溪知事,民国五年(1916)在林尔嘉(叔臧)的介绍下,到苏门答腊棉兰为张鸿南撰写传略,后因痢疾病逝于寓所。许南英在台南时曾参与崇正社、浪吟社,与施士洁、汪春源、丘逢甲、陈望曾等人唱和往来;乙未后,曾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大正五年(1916),两度来台。期间与南社、瀛社、桃社、竹社、栎社等诸多诗友往返。民国二年(1913)厦门鼓浪屿菽庄园建成,林尔嘉广邀诗文同好组「菽庄吟社」,许南英亦常参与盛会。现存《窥园留草》包括「窥园诗」、「窥园词」。诗集按时间排列,甲申以前(光绪十年,1884)之少作亦收录。兹以1933年北京和济印书馆之原刊本为底本,参照1962年台银本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