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简介

旌旗(拼音:jīng qí)是汉语词语,原指古代军队中不同层级的指挥标识:旌为羽毛所制用于基层部队,旗为布面所制用于高层部队。后泛指各类旗帜,亦可代指军队。

先秦典籍《周礼·春官·司常》明确记载旌以全羽或析羽为饰,《尔雅》《说文》定义旗为绘有熊虎纹样的指挥物。其应用涵盖军事指挥与仪仗队列,《资治通鉴》载“旌旗裂”,《战国策》记“旌旗蔽日”,苏轼《教战守》亦提及“钟鼓旌旗”。陈毅句“旌旗十万斩阎罗”沿用其代指军队的含义。

该词早期严格区分使用场景,汉代以后逐渐混用,异体字“旍”“旂”见于《吕氏春秋》《诗经》等文献。自《周礼》至现代汉语,旌旗既作为旗帜统称,又延伸为军队象征。

赵嘏·旌旗的诗句(共2句)

 赵嘏的诗词曲代表作

赵嘏,字承佑,楚州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